0

初中历史书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最新20篇

浏览

903

文章

33

篇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朝的历史作用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秦朝历史作用知识点,我们做下面的总结学习。

秦朝的历史作用

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再次,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上面的知识点,相信通过上面对秦朝的历史作用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同学们对此知识点能更好的巩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底)

(1)背景: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

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2)民主与法制的加强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第九课改革开放

1.农村改革

(1)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社会制度相同)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开放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

(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1985年

(2)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人物:钟无艳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又传说她是齐宣王的妻子,同时还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但是很有才华。

传说中一直说钟无艳是丑女,她究竟长什么样呢?有书籍记载,她额头、双眼均下凹,显得黯淡发干,上下比例失调,而且骨架很大,非常的壮,像男人一样。同时她的鼻子朝天,脖子粗,据说还有喉结,额头像加工粮食使用的石臼,就是说额头中间下陷的。头上又没有几根头发,而且皮肤黑得像漆。当然,这些所谓的记载,肯定是杜撰的。

传说中的钟无艳虽然容颜丑陋,但德才兼备,40岁都未嫁,一心只问政治。当时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而且性情暴躁,喜欢听吹捧,钟无艳冒死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条,并且指出如果再不悬崖勒马,将会城破国亡。齐宣王大为感动,把钟无艳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不仅采纳她的建议,还立她为王后,从此齐国得到很好的治理。

今天我们会听到所谓“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说法,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夏迎春这个人。夏迎春是当代人虚构戏说的,说她就是一个美丽、能歌善舞的妃子,平时只管陪齐宣王唱唱跳跳,不关心政治。而钟无艳却是从不关心歌舞享乐,特别能吃苦,属于国王乘车她能步行的那种,她一心只问国家治理。于是人们为了讽刺男人需要帮助就找有才的人,没事就只顾享乐这种行径,就编出这么一句话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连枷是什么武器?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

全文共 302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这里面都是使用面积较广的冷兵器,长期被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而广泛装备着,或者是在礼仪方面有着非常强的象征意义。而凡是不属于“十八般兵器”之内的中国古代冷兵器都可以统称为杂兵。

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古代杂兵可以简要分为钝器、软兵、暗器以及类矛武器(如叉)四类,这些武器因为容易误伤队友或者使用不便等原因,虽然未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但是在中华民间格斗和武术传承等方面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连枷作为中国软兵的始祖,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活跃在古代军队的战场之上,不过这一冷兵器一直以来都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两宋时期才得以重现光辉。软兵之祖——宋代之前的连枷

连枷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周天子要求“国人”履行兵役,但是要求他们自行配备武器,而此时的连枷只是一种农业上使用的农具,它的主要用途是捶打谷物,使得谷粒与谷壳分离。由于在西周时期拥有正规兵器的“国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因此“国人”们只能拿着镰刀或者连枷和敌军打仗,这一时期的连枷使用频率虽然不低,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一旦有更好的冷兵器能够使用,作为农具的连枷毫无疑问会首先被从军队的武器序列中被淘汰。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军队制式武器的改变,连枷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守城兵器,专门用于攻击隐蔽在城墙拐角处或者凹陷处的敌军,如《墨子·备城门》记载:“城上二步一渠,置连挺(梃)、长斧、长椎各一物。”这里的“连挺(梃)”指的就是连枷,是当时守城军械的必备武器。

关于连枷的具体结构,从某种意义来说,它和现代的“双节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分为两节:其中下面的一节长约50厘米,通常用于手持;而连接两节棍棒的绳索以及上端棍棒长度也在50厘米左右,是该武器的主要杀伤点。使用时,守城者站在城头的女墙之后,只需要扬起这种武器的一端,无需探头就能够使用弯曲的棍棒攻击到登城士兵,无形之中保护了守城者的安全。

从汉至宋,连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当然,这并不是指连枷在军事领域的广泛使用,而是在农业生产与传统祭祀之中所发挥的作用。两汉时期,统治者们相当重视农业发展,连枷也往往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道具之一,建立“新”朝的王莽常常以身作则,挥舞手中的连枷鼓舞百姓们勤于农事:

“予之北廵,必躬载拂,每县则粟,以劝盖藏。师古曰:拂,音佛,所以击治禾者也。今谓之连枷,粟谓治粟。”(《汉书·王莽传》)

除此之外,连枷还经常用于从事农业上的祭祀与祈祷工作,据明代著名音乐家朱载堉的《乐律全书》考证,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以连枷为主体的一整套农业祭祀活动:

“灵星雅乐,汉朝制作。时人皆不识,呼为村田乐。童男十六人,两两相对舞,手持各执事。从头次第数:……第七对教舂柫,手执连耞舞,舞四转,共计三十二势。转初,转半,转周,伏睹仰瞻回顾。”

可见在汉代的《灵星队赋》之中,连枷已经成为农业祭祀活动的代表性农具。

在宋代之前,连枷这一武器尽管没有被中原军队用于野战和骑兵战,但是却被西北地区的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所广泛运用,他们对连枷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将手持部位做得更短,同时在挥击部位的短棒之上裹以铁皮,甚至干脆以小型铁质刺锤作为替代,这样制造而成的连枷棒杀伤力很高,并且在高速的马上交锋之中难以被对方所格挡。大放异彩——两宋政府对连枷的开发与利用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宋的边境地区时常遭到少数民族的入侵。此时的少数民族骑兵们大多身着防护能力较强的锁子甲,中原地区骑兵所使用的剑或者马刀等劈砍武器根本无法对锁子甲保护的骑兵造成致命伤害。由此,打击类兵器再度受到两宋政府的重视,原本被埋没的连枷也迎来了让自己大放异彩的时代。

据《宋史》记载,最先发现并且将连枷这一武器传播开来的是北宋名臣杨偕。宋仁宗年间,杨偕担任并州知府时,将自己搜集到的《龙虎八阵图》、劈阵刀、铁连枷锤等兵法武器全部送往汴京,由此连枷在骑兵作战时的威力开始受到宋朝军事主官的重视。在仁宗时期曾公亮、丁度所编写的《武经总要》之中曾经提到了使用连枷守城的方法:

“凡筑城为营,每百步置一战楼,五十步置旋风炮一具,每三尺置连枷棒一具。若登城者渐多,则以狼牙、铁拍手御之;攀城之上,则以连枷棒击之,剉手斧(一种斧柄与斧刃垂直的特制战斧)断之。”

此时的连枷多使用铁质,“铁”的引入使得连枷有了更为强大的钝击能力,因此两宋时期的连枷又被称为“铁链夹棒”。随着两宋对铁链夹棒的不断推广,“夹棒”也成为了民间武术家们所勤学苦练的重要兵器之一,甚至成为宋代戏剧的表演节目,在舞台的表演兵器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与劈刺类兵器相比,以连枷为首的打击类兵器在骑兵对决之中有两大优点:1.破甲能力强。由于“杠杆原理”的作用,以锁链分开的铁连枷在战斗时不仅容易命中敌方要害部位,并且由于惯性作用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也足以将身着锁子甲的骑兵震成重伤;2.坚固耐用,便于维护。劈刺型兵器在命中敌方兵器或者身体之后,常常会发生卷刃甚至断裂的现象,而长枪类武器在刺入对方身体之后往往会被卡住一时难以拔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往往不得不放弃。而连枷却不存在这一问题,它能够连续放倒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敌人,即使兵器发生了弯曲或者变形,却依然威力不减。

北宋历史上不乏有使用铁连枷而出名的将军,比如长期镇守西夏边境的狄青。据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的《宋名臣言行》记载,狄青在平定侬智高叛乱时曾经身先士卒,使用沉重的铁连枷击破了侬智高的“标牌军”,侬智高被击败之后只能纵火烧城逃跑,从此不知所踪。明清时期连枷地位的迅速提升

自两宋之后,连枷依然在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连枷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明朝对民间武道家使用武器的禁令有所放松,这从客观上促进了连枷在民间武术界的发展与繁荣。在明朝时期,“夹棒”是武道家们必须要修行的防身兵器之一,堪称“杂器”名流,如明代中期学者郑若曾的《江南经略》中,“夹棒”位于十大杂器之一。

到了清代,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严格控制民间武装的发展,将“反清复明”的火苗扑灭在萌芽之中;而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却大力发展国家武装力量,于是连枷摇身一变,成为汉军之中的主要军械之一,甚至还常常用于展示皇帝的权威。

如《大清会典》曾经多次提到,清帝国的汉军之中经常配备连枷,甚至在雍正年间,清朝皇帝的仪仗队之中出现了手持连枷的士兵,这充分说了清朝统治者对连枷这一武器的重视。不过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与“汉军”相对立的“八旗军”却很少使用连枷作为骑兵武器,也许是满族人并不习惯使用“连枷”这一武器的缘故。

随着军用连枷武器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农业所使用的连枷地位也开始不断攀升,甚至常常成为农业生产的代名词。比如最爱写诗的乾隆皇帝,他的诗词之中经常出现连枷的身影,比如“屋边傍筑圃平,振茎留秸起耞声”(《连耞》)亦或者“响落连耞急,尘浮夕照浓”(《持穗》)都能够看出乾隆皇帝对连枷的情有独钟,因此在清朝写诗吟诵连枷是皇帝的专利,一般大臣根本不敢僭越。结束语

和其他冷兵器一样,连枷作为一种军事武器最早来源于西周时代的农业生产,它的历史发展规律大致可以总结如下:宋代之前,连枷作为特种兵器通常用于守城,在中原地区主要作为农具进行使用,只有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才使用连枷作为马上武器;两宋时期,专门的“铁链夹棒”被宋朝率先用于对付披甲的游牧骑兵,此后连枷在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和农业地位不断上升,直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答题规律

全文共 1772 字

+ 加入清单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古代中国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只知道四大发明?古代中国人已能掘地千米,开采天然气了

全文共 3387 字

+ 加入清单

你对中国古代技术了解多少?四项发明闪过我的脑海吗?

事实上,古人的许多发明并不比四大发明弱。今天我将带你去看看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实践能力。

清朝人挖几千米来开采天然气

你听说过自贡孙海吗?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1000米的深井。然而,清朝的自贡人已经过着烹饪和盐卤的生活,天然气从海底井中喷出。

谢海井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始建于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它是用传统的钝头冲击钻法建造的,深度达1001.42米。谢海井曾经每天生产8500立方米天然气和14立方米黑盐水。

许多历史学家现在认为这是深井钻井技术的前身,而现代油气钻井技术实际上是近200年前中国技术的翻版。

20世纪拍摄的天车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的钻井和天然气开采技术,钟长勇和黄简。

从上面的旧照片可以看出,一个50-100米高的钻机,天车,矗立在地面上。德克萨斯州油井的繁荣实际上出现在200年前的中国。

井架由耐用的竹子制成,钻头由绳索悬挂。

工人站在木杆上,像跷跷板一样踩着,铁钻可以被拉起来。

钻头可以随时下放,并在途中打碎岩石。

这种鱼尾形钻头设计用于在第一次钻孔时打开更大直径的通道。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的钻井和天然气开采技术,钟长勇和黄简。

油井中使用的电缆非常坚固,其强度与现代钢缆相当。

钻杆是由牛力驱动的。

钻头有多种形状。为了钻不同的岩石和地质构造,古人设计了不同的钻头。

有了这样的钻井平台,古人可以深入地下开采盐和天然气。天然气被提取后,沿着几百米长的管道输送到附近的盐卤厂进行制盐。

我钦佩第一个想从地球中心看世界的自贡人。

天然气输送用竹质管道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的钻井和天然气开采技术,钟长勇和黄简。

西汉里程表

记得给汽车打电话

让我们看看这个古老的里程表。里程表是测量距离的工具。你父母的车上有里程表。

这辆奇怪的车叫李稷顾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里程表,出现在西汉时期。当军队行进时,它会把汽车推开。每隔500米,上面的太谷师傅就会敲鼓通知大家。

这辆车的两个齿轮由轮子驱动,大齿轮驱动小飞轮。

这种传动机构被现代工程师称为减速齿轮系。它可以将较高的输入速度转换为较低的输出速度。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行进时,李稷的鼓车走在皇帝的仪仗队前面,以记录敌人军营的距离和行进的距离。

巴斯大学机械设计和自动化讲师杰兰特·欧文说,这个系统的原理与现代摩托车发动机的原理相同。

一千年前的活塞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中国古代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当时出现在中国的机器还没有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到欧洲人创造它们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当时发明的一些技术至今仍在使用。

已故汉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史学家罗伯特·哈特韦尔(Robert M. Hartwell)曾说过,12世纪中国的铁和煤产量几乎相当于18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产量。没有配套的冶金工业技术,这种铁和煤的生产是不太科学的。

宋代的主要技术创新之一是重金属制造工艺。山东省济宁市铁塔镇的铁塔是当时铸铁技术的最好见证。

山东省济宁市铁塔镇的铁塔建于1105年。

铁塔寺的铁塔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这座铁塔的独特之处在于,直到现在,铸造如此巨大的铁制物体仍不简单。

从现代技术的角度来看,为了铸造如此大的物体,铁水泥浆必须保持在高温下才能形成。提高炉温的一种方法是吹入大量空气。现代铸铁技术也是如此。

那么,1000年前人们是如何将空气输入炉子的呢?不能靠嘴吹。

他们使用的技术是这种依靠液压动力供应的自动鼓风机——气流粉碎机。

欧文说,液压动力可以用来转动曲柄,进而带动风车。

这与后来发明的蒸汽机活塞的曲柄连杆机构原理相同,只是它的运行方向相反——在蒸汽机中,曲柄推动飞轮;在风车里,飞轮推动曲柄。

利用这种技术,大量的空气可以注入高炉,以达到铸铁所需的高温。

第一个了解中国风车的欧洲人是约翰·尼乌霍夫,他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清朝使团的成员。1656年,他乘船沿着京杭大运河穿过江苏,看到了风车。他在《荷兰大使首次访华》一书中记录了这一经历。

2

倪何复

@wikipedia

自动颠簸

事实上,宋代已经将齿轮传动应用到极致,并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它可以说是现代大工业的先驱。

一个例子是2000年前的一个液压杵锤,叫做Dui。

江西景德镇仍然使用水磨,这证明这种宋代技术已经过测试。

实质上,水锤技术利用流水的机械能和重力势能来转动水轮。水锤上有一些凸轮轴和把手。它们装在主轴上。旋转时,前排锤子上的锤子可以周期性地研磨东西。

水轮与主轴相连。当水流过时,水轮转动,主轴转动,锤子可以移动。

每个杠杆可以施加大约50公斤的力。水车每次转动,都能带动整个装置产生400公斤的力。

水锤不仅用来敲打谷物,也用来敲打金属。目前,景德镇还在进行水锤的粉碎过程。

《天宫吴凯》(1637)中的水璧

@wikipedia

等速螺旋玉佩

让我们看看另一件令人惊叹的手工艺品。

你见过这种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475年)的玉器吗,上面的线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工程师的兴趣。因为...它看起来不像是手工制作的。

嗯,上面玉器上的纹理叫做等速螺线,也叫做阿基米德螺线。

等速螺旋

等速螺旋要求光线在离开原点时以相等的角速度绕原点旋转。光是这个数学描述就能让你想象徒手画等速螺旋的困难。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上的等速螺旋

资料来源:DOI:10.1126/science。10960.888888888886

现在要制造这种螺纹,你可以使用一种叫做复合机的机器(一种结合了两个或更多简单机器的机器),它可以以恒定的速度向外旋转,产生一个恒定速度的螺旋。难道这种机器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吗?

这就是哈佛大学物理系研究员彼得·路的想法。他推测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发明了复合机,并在2004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在西方,最早记载的复合机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和发明家亚历山大的英雄。如果卢淑仪和其他人有一把真正的锤子,古代中国人会比古希腊人更早发明复合机。那么,制造这种等速螺旋的是什么样的复合机呢?这可能如下。绿色是笔,白色是玉。拉黄色的杆子,你就可以画等速螺旋。

资料来源:DOI:10.1126/science。10966.888888888967

盘的旋转速度必须与笔的向外移动速度同步,否则不能画等速螺旋。

这支笔与一根绳子相连,绳子绕在一根可以控制光盘旋转的轴上。这样,笔向外移动的速度等于盘的旋转速度,并且可以画出等速螺旋。然后工人们根据画出的等速螺旋进行雕刻。

水运图像表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水运设备。

水运观测站是一台古代天文计算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科学皇冠上最耀眼的珍珠之一。

这台天文计算机是1000多年前的1086年设计和制造的,那是宋朝元佑的第一年。它的发明者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全能工程师——苏松。

苏松

@wikipedia

他的设计如此复杂和先进,以至于工程师和历史学家很长时间都不理解它的原理。

当许多西方人第一次看到它时,他们无法想象古代有这样一种技术,因为它不仅能计算一月的日期,还能计算天体在天球中的运动。

水运仪器图像台高12米,宽7米,包含4个系统和400多个部件。它的前面有一座塔。在塔里,会有假的笑着的男孩出来告诉丁林时间。

在水上仪器平台内还有一个浑天仪,让人们可以观察天体的运动。

水运工具有世界上最早的擒纵机构。擒纵机构是机械钟表的关键部件。难怪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约瑟夫·李约瑟直言不讳地说,水运观测站是欧洲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摆钟的锚擒纵机构

@wikipedia

此外,苏颂还设计了一种齿轮和匹配销,它们的功能是使齿轮以特定的速度旋转。

西方花了数百年时间发明了类似的擒纵机构和机械钟,使人类能够将擒纵机构的滴答声与时间联系起来。

原来的水运设备在北宋时期被毁坏了。在景康(1127年)的灾难中,它被金兵占领,后来被丢弃。然而,由于没有人能够理解南宋时期苏颂之子谢肃所保存的手稿,因此也就没有人能够长期修复水运工具。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它是如何制作的,这要归功于苏松自己的“机械球和天球的新设计”。这本书写于大约900年前,包含47幅水运设备的蓝图。

你现在可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1:5的修复和“新形象法”。此外,中国台湾的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和日本长野县的素瓦尔科学博物馆对水上天文台进行了1:1的修复。

日本修复水运仪器和图像平台内部

@精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古文字

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发明了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楔形文字:

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发明的,因为文字的形状像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人们称字为“东方的拉丁语”。

腓尼基的字母文字:

大约公元前2000多年,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佛教

佛教由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在大约西元前6世纪建立,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主要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佛教认为一切未解脱的有情众生都在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这六道里生死流转,无有止境。四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随着科技发展,空军装备了一批新型飞机。

3.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又称为第二炮兵,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我国实行的是科技强军战略)

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最早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共同倡导:1954年,周恩来、尼赫鲁(印度)、吴努(缅甸)。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

(1)召开时间:1955年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者:周恩来

(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的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底)

(1)背景: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

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2)民主与法制的加强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年)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左”的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

①1959年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

①铁人王进喜;②两弹元勋邓稼先;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④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是谁?她有什么样的经历?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长寿是很多人的梦想,虽然现代人比起古代人平均寿命是更长了,但这仍旧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同样,在平均寿命并不高的古代,活到七十那就是“珍稀动物”了。既然是珍稀,必定数量不多,那么在古代,活得最长的皇帝是乾隆,活得最长的皇后又是谁呢?她的一生又做过些什么事情,最后是怎么死的?

1.活得最长的皇后

根据史书记载的生卒年,寿命最长的皇后应当是西汉时期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从公元前71年到公元13年,活了84岁。不仅是活得最长,还是在位时间,包括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等时间第二长的人物,在历史上仅次于清朝时期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的63年,王政君在位长达61年。

2.王政君生平

刘奭,就是那个从囚牢中走出来的皇帝刘病已刘洵的儿子,他在位时间并不长,只有16年。他的皇后王政君生平十分奇特,在未入宫的时候曾经许过两家人,但都是因为男方在婚前就死了,占卜说王政君贵不可言,家中便将她送入宫中,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当时还是太子刘奭之妻,而且一改十多位太子姬妾无人怀孕的现状,生下了一个儿子。

汉宣帝刘洵自然高兴,将这个孙子命名为刘骜,也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刘奭继位后,王政君自然成为皇后,而刘骜登基之后,便将母亲尊为皇太后。汉成帝刘骜,历史上十分好酒色,最终也是死在美人赵合德宫中,刘欣即位,王政君成为太皇太后。这一时期,也是王氏势力衰弱的时期,刘欣不满意王氏占据朝廷的局面,因此从各方面排挤王氏外戚。

然而,刘欣没几年也死了,王政君依旧是太皇太后,立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同样也是不长命的,汉平帝死后孺子婴继位。孺子婴本身就是个悲剧,王莽摄政,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王政君怒斥,被逼之下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玉玺因此缺了一角,但王莽不在乎。

3.王政君怎么死的

王莽想要刻意讨好姑姑王政君,但王政君却懒得搭理他,双方在一些制度上对着干,王莽改制度,王政君就偏偏按照旧制度做给王莽看。不过,王政君毕竟年事已高,八十四岁时逝世,与汉元帝合葬,王莽还令扬雄为她写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六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

(2)相关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内容:

①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②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4)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日建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中美建交

(1)基辛格访华:1971年7月,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

(2)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建交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2001年中国还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这些都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5.现阶段任何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前提和基础是:

必须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课最可爱的人

1.抗美援朝概况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军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4)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抗美援朝的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三课土地改革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年—1952年底

3.土地改革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西藏的土地改革:1959年,西藏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845 字

+ 加入清单

第十七、十八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2)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导弹的研制: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实现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4)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神舟系列飞船: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成功地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

2.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邓小平作重要批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七个领域,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第二十一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了显示人们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粮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行乘飞机,私人汽车越来越多。

5.就业: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6.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发展。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项科技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火药和印刷(见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四项发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后,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指南针

指南针是一种由地球磁场中磁铁的南北极性制成的指向仪器,形状多样.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就用天然磁石制成了指示方向的司南勺。

三国魏时期,马军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磁针的制作方法。

后来发展成磁针与方位盘联的罗盘.至晚在北宋末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期,针盘已用于导航;.指南针的发明对海上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造纸术

在纸发明之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古印度人用贝叶,古巴比伦人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欧洲人用中亚细亚人做的山羊皮作为记事材料。

在中国,商代使用甲骨,西周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使用竹简、木简、丝绸作为记忆材料;此外,丝绸和丝棉残留的薄片被用来写作.以上材料有的笨重,有的贵,有的来源少,不能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挫折、捣碎、抄袭、烘烤等工艺制成的纸,被称为蔡侯纸,是现代纸的起源.纸张的发明和应用在记录和保存社会历史、交流和传播文化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火药

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

古代炼丹家族利用早在汉代就掌握的金石药硝和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少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之前发明了火药,并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于制造纵火火药武器.宋、元、明各代、火球(火)、火箭等火器已达到热度。

火药的发明在世界科技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黑火药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

印刷术

在公元7世纪初唐时期,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

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

宋仁宗庆历年间,在雕版印刷业普及的基础上,平民毕生发明了活字印刷.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烧成字印.将字印排列,镶嵌在铁板上,经烧烤、压平等工艺制成印版,即可印刷.印版上的字印可以取下重复使用。

这种活字印刷方法具有现代印刷的基本印刷方法具有现代印刷的基本工艺——铸字、排版和印刷。J.谷登堡生产的活字印刷工艺早于400年.泥活字后,中国人先后发明了磁活字、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等印刷方法.印刷的发明和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古代一共有多少位皇帝?历史上最厉害功劳最大的皇帝是谁?

全文共 121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上下几千年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可能需要用一辈子来学习。不过每个朝代大家最关心的应该还是当政的皇帝是谁,不过皇帝这个位置需要你有很好的自制力,但大部分的皇帝都过着贪图享乐的生活,一生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而能被后人记住的皇帝肯定都是比较杰出的皇帝。那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历史当中,相对来说最厉害功劳最大的四位皇帝,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共出现了494位皇帝。而后世对这些皇帝都有着不一样的评价,或褒或贬。但是只有这四位皇帝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那么这四位皇帝究竟是哪几个呢?

第一位秦始皇,秦始皇在位期间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火纷争,奠定了中华版图。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国内实行文字,车轨,度量衡的统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为中国古代长期的统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也做出了焚书坑儒这样的暴行,但是凭借他对后世的文化政治发展和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做出的贡献,秦始皇完全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第二位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王朝最有作为的一位君主。在刘邦开创西汉王朝以来,西汉各代皇帝都对匈奴无可奈何,由于在战场上打不过凶悍的匈奴士兵,当时在版图和人口上都比匈奴远胜一筹的汉朝竟要屈辱的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而古代的和亲无疑是残忍的,中原女子一旦远嫁到匈奴,身处异乡,终身不能回中原。而这样的局面被汉武帝改变了,汉武帝登基后,重用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大将征伐匈奴,经常打得匈奴找不到北,真正意义上成了亚洲第一强国。而且汉武帝在位期间为西汉王朝开疆千里,不仅扩大了国家版图,而且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我们现在称自己为“汉人”,而不是“秦人”,也有其中一部分原因。

第三位隋炀帝,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多是暴君,在位期间因为过度的劳役赋税,搞得隋朝民不聊生。肯定觉得为什么隋炀帝会出现在这个千古一帝这个榜单,实际上隋炀帝对中国的贡献绝对不小,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了非常著名的工程——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古代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而且隋炀帝的确是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无论是在管理国家还是政治斗争都不在话下,唯一的缺点就是不爱民惜力,百姓民不聊生,最终纷纷起义推翻隋朝。

第四位唐太宗,唐太宗可谓是文治武功第一人,唐太宗即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他说的的。而且在位期间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也取得了多次胜利。最重要的是唐太宗在文化上推行兼容并包的态度,所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当时的唐朝国都长安也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当时还有许多外国的学者来长安学习政治文化思想理念,最疯狂的算是日本,几乎把唐朝的所有东西都复制一遍搬到日本,故古代日本称为“小长安”。这些都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分不开,所以当时的百姓也十分爱戴唐太宗,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答题规律

全文共 1849 字

+ 加入清单

政治、经济、思想

近代中国

1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12、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

(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

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

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

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扶清灭洋”口号的盲目排外性。

1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5、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

“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

“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6、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3)三个层面: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⑤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⑥采用公元纪年;

⑦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第四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时间:1953年~1957年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期间重工业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②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

(2)制宪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五四宪法特点:

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改造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时间:1954年—1956年

(2)方式: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